1985年3月,云南老山前线的雨季提前到来。当时,原济南军区第67集团军的军列缓缓驶入昆明站配资炒股查询,准备经过摩托化部队的部署,接手老山前线的防守任务。接手的阵地形势极为复杂,越南军队在喀斯特溶洞内修筑了防御工事,他们的堑壕距离我军阵地仅30米。假炮位和机关陷阱布满了山脊,进一步加大了防守压力。此外,越军特工破坏了我军先前配备的英制“辛柏林”炮侦雷达,导致无法获取准确的敌方阵地数据。尤其是405号阵地的反斜面地形资料严重缺失,炮兵们因此无法精确锁定射击目标。
在昆明的月台上,军参谋长粟戎生站得笔挺。他是一位曾在哈军工导弹专业深造的老兵,正在思索前线的侦察难题。南下的火车上,他已经浏览过前线战报:空军侦察机因外交原因的限制,出动受限;地面侦察员渗透敌后也颇为困难,情报来源十分匮乏。战前的简报揭示了越军122团在老山的防守布置,敌军在反斜面的石洞内建造了坚固的碉堡,迫击炮阵地则巧妙地藏匿在茂密的树林中。传统的侦察方式未能有效获取足够情报。
展开剩余83%就在昆明郊外,高炮部队的训练轰鸣声中,几架由西工大设计、南京玉河机器厂生产的Ⅱ型航模靶机正在空中飞行。粟戎生注视着这些翼展不到4米的小型飞行器,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想法:如果将机腹的靶装置拆除,替换成照相机,能否把这架靶机变成一架侦察工具?
第二天,粟戎生便召集技术骨干,指示他们根据现有的设备进行改装,预算为1.5万元,要求两个月内完成。他们迅速展开了改装工作,在帐篷里铺开靶机图纸,桌面上堆满了各种设备,其中包括一台日本制造的“理光CR-10”相机。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狭小的靶机腹舱内安装相机。技术员王振华提议拆除放靶装置腾出空间,但发动机的震动可能导致拍摄的照片模糊。工程师康同庆经过反复试验,最终设计出一种摩托车减震弹簧与橡胶垫相结合的缓冲支架,成功解决了低空300米拍摄时照片清晰度的问题。
为了避免飞行器坠毁后设备落入敌手,他们在靶机的机腹安装了两枚100克的梯恩梯炸药块,并设计了高度感应电路:如果飞行器在失控后坠至低空500米时,将自动引爆。通过研究所提供的超薄胶卷,单次航拍的照片数量也大幅提高,可以拍摄多达78张照片。测试过程中,技术兵李卫国发现舱门液压杆在湿热环境下容易卡滞,于是他通过改装风门舵机开关装置,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舱门可以通过空中遥控操作。
改装后的无人侦察机机长2.55米,翼展2.7米,起飞重量52公斤,发动机功率为15马力,最大时速可达270公里。它还装有火箭助推器,能够快速起飞,并通过降伞回收。最大飞行高度可达到6000米,续航时间为1小时,飞行半径15公里,但实际使用时,加挂副油箱后曾成功飞越过敌军纵深26公里并安全返回。
1985年10月12日,这架改装完成的无人侦察机在蒙自的训练场进行了首次试飞。飞行过程中,靶机穿过伪装网覆盖的卡车群,飞行30分钟后,冲洗出的照片显示出车轮痕迹和假人模型衣领上的纽扣等细节都清晰可见。粟戎生仔细审阅这些照片后,对机组人员说道:“准备投入实战。”
到了11月15日清晨,老山地区的船头山谷弥漫着薄雾。无人机操控员康同庆操控着这架靶机,飞行速度为180公里/小时,悄然进入越军纵深。距敌方405号阵地约八公里时,越军正在通过黄罗桥运送弹药,未曾察觉空中飞行器的靠近。通过航拍胶片分析,经过拼接后发现,405号阵地的反斜面上实际上有16个错落的小高地,且两条交通壕通过黄罗桥连接。通过这张照片,炮兵参谋重新计算了射击参数,并在三天后成功命中桥墩,导致弹药车爆炸。
此后,经过无人机侦察,敌方浅纵深内的多个目标被识别出来,发现了19个屯兵点和7个隐蔽的炮位。12月2日,“大功猛虎连”发起了对405高地的攻击,依据航拍图,连级指挥员成功指挥部队精确打击敌人。在这场战斗中,我军歼灭了155名敌军,并摧毁了越军的迫击炮阵地。
1986年初,侦察兵在138师阵地遭遇炮击时,未能定位到敌方炮阵,怀疑黄泥坝反斜面可能隐藏着越军的炮阵。1月15日,改装后的无人机再次执行任务,飞至250米的低空进行侦察。通过三维影像技术解读,拍摄到的照片显示了五个半圆形的炮位阴影,其中三门82毫米迫击炮隐藏在岩洞中,炮口的方向刻意避免了我军的观察点。
1月28日,“1.28”作战前夕,炮兵根据新的侦察数据调整了射击参数。当总攻发起时,六门榴弹炮实施了“跨射”,首次炮弹越过山脊在敌炮阵后方爆炸,第二轮则覆盖了洞口,步兵冲锋时在炮火封锁区内没有遭遇敌方炮火的反击。战后勘察发现,越军的四门火炮被完全摧毁。
当时,142与145号阵地之间新增了斜向堑壕,指向我军防线的薄弱环节。经过无人机侦察确认,夜间的土石挖掘活动证实了敌方准备进攻的迹象。军部调动炮兵进行火力封锁,48小时内发射了超过800发炮弹。侦察兵随后对该堑壕延伸段进行进一步侦查,发现其已发生坍塌。
1986年初,作战指挥员在138师指挥所召开会议,商讨“1.28”作战计划。沙盘上,167高地模型成为争论的焦点。无人机提供的航拍照片显示,高地的反斜面内有石洞入口,洞口附近有泥土堆积和弹药箱。军部参谋判断这可能是敌方的屯兵点,最终决定将此地作为进攻目标。
1月25日,作战前夕,无人机再次对167高地进行补充侦察。新的航拍照片发现高地东南侧的江东防区有三处隐蔽的暗堡射孔,指向167高地的侧翼。根据这些情报,作战方案紧急修改:原定的拂晓强攻改为等到浓雾弥漫后进行突袭。28日清晨,突击队按照航拍图标示的路线接近高地。在战斗结束后,指挥员在凹地的石洞中俘获了越军班长,并缴获了敌军兵力部署图。此次战斗中,突击队有7人受伤。
1986年3月中旬,在67集团军换防前,成都军区云南前指下达了一项新的任务——利用无人机对阴山西南纵深地带进行侦察。目标区域距离我军阵地有26公里,超出了BJ7104无人机的设计航程
发布于:天津市鼎泽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